当全球最大托管银行发布报告,讨论“比特币到底值多少钱”时,整个市场都在屏息聆听——它既关乎真金白银,也关乎未来风向。
比特币为何需要“估值”?
普通人谈到比特币,首先想到的是暴涨暴跌的价格。但在华尔街大行眼中,只有把数字资产放进估值体系,才能判断是否值得长期持有。纽约梅隆银行的研究表明:比特币兼具数字黄金与边缘货币双重身份,既与传统货币截然不同,也与黄金无法简单类比。
因此,诞生了一群头脑最聪明的分析师——他们用边际成本、S2F 模型、网络交易价值等不同工具,试图给出一套可复制的估值路线。说是“路线”,却更像一条条未竣工的高速,尚未连通成网。
传统估值模型为何“水土不服”?
汇率平价、购买力平价、巨无霸指数都是为央行发行的法币量身定做;它们依赖主权信用、贸易数据与利率差异。比特币没有央行、没有进出口、没有贴现率,自然难以套用。
有人试着用“世界货币总市值 × 市场份额”粗暴估值:假设比特币拿下全球 5% 的结算需求,单个币就能站上 10 万美元。听起来很酷,现实却是——目前日常用比特币买咖啡的人寥寥无几,各国央行也未将其纳入储备,这门财务算式先失去分母。
黄金的“光环”与比特币的底色
与传统的货币模型相比,把比特币比作数字黄金似乎更能自洽:
- 供给稀缺:全球黄金年复合增长仅 1.6%,比特币已写死在代码里的 2100 万枚上限,使两者都具有稀缺价值。
- 抗审查:黄金与比特币都不属于任何主权实体,都能在极端地缘政治风暴中完成价值转移。
- 供需结构:黄金 77% 的需求来自投资与珠宝;比特币目前绝大多数流通也用于“持有”而非“支付”。
然而,差异同样刺眼。黄金有千年历史共识,比特币满打满算 16 年;黄金在电子与牙科行业有实体消耗,比特币仅靠“账本即价值”。正是这些差异,让“黄金对标法”充满歧义。
边际成本模型的“一厢情愿”
把比特币当作挖矿得出的“数字商品”,计算电力、矿机、人力就能得出门槛价。根据公开数据,2024 年全球平均成本线约为 1.5 万–1.8 万美元,而同期比特币市价曾长时间在 6.5 万美元以上盘整。这意味着:
- 价格显著高于成本,边际成本模型解释力不足。
- 新增可再生能源降低了电力支出,成本还会继续下探,但需求未见收敛,模型反而给出“越跌越不值钱”的结论。
S2F:从波段利器到周期信仰
由分析师 PlanB 提出的 库存流量比(S2F)模型,把“稀缺程度”量化为库存 ÷ 年均新增产量。黄金的 S2F 约 60,比特币当前在 56 上下,2028 年第四次减半后将逼近 120——数字层面更简单、直观。
S2F 的问题在于,它更像是统计关联而非因果规律。批评者指出:1971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,黄金波动剧烈,S2F 却一成不变。若价格变动无法与 S2F 对齐,模型说服力就被削弱。于是进化版 S2FX(跨资产库存流量模型) 诞生。
S2FX 四阶段画像
阶段 | 低估值 | 认知 | 关键词 |
---|---|---|---|
概念验证 | <$1 | 极客小圈子 | e-cash |
支付网络 | $1–$10 | 暗网、跨境 | Silk Road |
E-黄金萌芽 | $10–$1,000 | 投机+避险 | Mt.Gox |
金融资产 | $1,000–$100,000 | ETF、机构囤币 | MicroStrategy |
模型提示:当比特币被正式纳入大类资产配置后,“数字黄金”属性完全确立,稀缺溢价叠加主流流动性,可能推动 S2FX 进入第五阶段。注意:第五阶段的价格区间未被公开参数化,留足想象空间,也留足风险。
网络交易价值模型的另类视角
如果说 S2F 关心稀缺性,那么 NVT(Network Value to Transaction) 更关注使用频次。公式链上交易量 ÷ 流通市值,被类比为股票市场中“市销率”。当链上转账活跃且币价偏低,NVT 下行,显示潜在低估;反之意味着炒作过热。
实际数据却不配合:越来越多买家把比特币当成“长期储值”,链上转账反而减少。NVT 呈现高值,模型给出“卖空信号”,却与机构长期配置热情冲突。由此可见——在“价值储藏”与“交易媒介”之间,比特币的身份仍在摇摆,模型随之失灵。
情景三种:100万、归零、还是介于两者之间?
用身份摇摆、工具失效来否定估值无疑是因噎废食。聪明的投资者在实践中常把多模型加权:
- 30% 权重给 S2FX:看清 4 年减半周期与稀缺溢价。
- 30% 权重给宏观对冲:把比特币放进与黄金、长期国债、美元的资产轮动中测算避险需求。
- 40% 叠加情绪与资金流向:监控 ETF 净流入、链上 HODL Waves、稳定币供给增长率,捕捉流动性信号。
组合后的情景试算:
- 牛市极度亢奋(黄金市值 15% 溢出至 BTC):140 万美元/枚;
- 熊市极度恐慌:短期抛售压至成本线、情绪折溢价失衡:1.2 万美元/枚;
- 温和渐进:参照黄金占全球可投资资产 2% 的终局占比:18–25 万美元/枚。
三种情景都与“艺术”相关——市场永远奖励少数人敢于提前定价尚未发生的叙事。
常见问题解答(FAQ)
Q1:比特币既然是代码,为什么还有“内在价值”?
A:价值来自共识、算力保护、稀缺性共同托举。只要全球有足够矿工愿意花费电力维护账本,市场即为其买单。
Q2:S2F 的 R² 越来越低,它是否已经失效?
A:高阶回归无法脱离宏观环境。美元流动性、ETF 资金都是外生变量,更需动态校准而非静态回归。
Q3:普通人应该用哪种估值?
A:净值比例法:把比特币看作另类资产,控制在可承受净值的 1–5%,淡化短线点位,长周期持有比频繁择时更稳妥。
Q4:监管部门若全面禁止比特币,模型会如何修正?
A:政策风险属于“尾部事件”,估值需升贴水折价;或引入蒙特卡洛模拟,把 “强监管” 放入 5% 极端尾部概率,拉长持有期并用分批买入对冲。
Q5:以太坊、Solana 等能否复用比特币估值框架?
A:部分可借鉴(稀缺性、流动性、网络流量),但需叠加上层应用的现金流,相当于“股票 + 货币”混合体,尚未有统一模型。
Q6:下一次减半的“剧本”会重演吗?
A:减半是供给冲击的已知事件,市场会提前计价。若但这次 ETF 资金体量更大、衍生品更深,波动形态可能与 2020、2016 大幅不同。
写在最后:艺术仍为估值之王
从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到费雪的 MV=PQ,连教授们都在改写理论。比特币估值同样处于不停进化。最大的真相是:所有模型都在下一秒就可能被证伪,而市场周期恰恰在“被证伪→再建立→再证伪”中滚动前行。把握住宏观趋势,识别叙事转折点,也许才是超越任何模型的艺术洞察力。